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

Paris, je t'aime

又是法文片!!而且許多是學語階段旅客的口白,喔喔她講的句子我聽得懂。是由18輯短篇影片集合而成的電影,各短片沒有相關,但都有一個主題,通常配合巴黎某區,不同導演執導;風格東拼西湊,感覺很怪異,必須要有個特殊角度切入,例如它是個慶祝哪裡滿週年的城市介紹影片,在某些城市電影節開幕時放這樣。景物拍得極好,這樣合起來,令人有想去巴黎旅行的衝動--等你胖了,變成影片裡面肥胖比例非常高的巴黎市民們。恩,衝動其實很久了,慕尼黑、南美、北歐,然後就是巴黎...。We are all in the dance放在片尾,結尾片結得很好,莫名一股感覺滋生,"我感覺得此刻我活著""這座城市令我感覺我活著",背景放著煙火,煙火底下演過的18幕一一浮現,燭光中,街口,碼頭,或是電影院,都是現在進行式,十八幕同時進行著;你的那一幕也是。

Porte de Choisy 第十三區 中國城
影片看到這裡,情緒起伏很大,先是反感,然後倒胃,後來逆轉,最後寫心得只想特別提到這篇。一個年老的設計師進入十三區,穿戴整齊時髦,不熟,想要問路"excusez-moi, madame""你要幹什麼呀?"卻嚇到那名中國婦人,極不協調的配置,高矮不齊的公寓擁擠排列、電動手扶梯配上水泥階梯、手推式菜籃、露天亞洲小姐選拔、雨傘配燈籠、霓虹燈閃爍的神桌、附有保齡球球道的廟宇...,ANNY?我也愛你。會功夫的行為粗魯的完全沒有女人味的髮店老闆娘拒絕他的推銷,"她媽的,亞洲有什麼問題,我們沒有問題,the problem!C'est toi!"跟新加坡人一樣一個句子三種語言。極不搭調,令人想吐。到這裡,功夫,似乎變成是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之一,鳳眉眼配上功夫,我可以說這一切都要怪臥虎藏龍和英雄那兩部諂媚式的爛片嗎?凸顯不出與現代感的銜接,聲光特技效果迷惑一般觀眾,讓中國形象在今天的空氣中更格格不入。老人把他要推銷的票給撕了,呆坐在某水泥地板的廟宇裡的骨董椅(與皮椅併排)上,他的手機還被和尚沒收,這裡不能用手機。糟透了,泛中國文化帶給外國人的究竟是這種感覺,我不是在看某齣介紹巴黎美好的片子嗎?難道他們用中國城來當負面內容?那和尚接到髮店老闆娘的電話:給我找到愛你(ANNY),他告知他,隔天等他見到老闆娘時她已經一改造型,導演要開始逆轉了。接下來這段我看不懂,總之老設計師被接受了,開始幫她的顧客和她嘗試時髦設計,配上二三零年代的歌曲,然後打出一串Je t'aime,表示設計師恍然大悟老闆娘一開始叫他"愛你"並不是調戲之意,只是諧音,但像上海女子那樣說愛你卻說的不理不屑,真的不懂導演思想,這段。直到,天空,嗯,王菲的天空被唱出來了,老闆娘指著她的金髮造型問老設計師說這樣好看嗎?老設計師搖搖頭,我更喜歡這張,翻到下一頁,清湯掛面的黑髮自然放下,低胸黑衣,最自然的原本造型,黑白分明,我更喜歡這張。音樂還沒結束,設計師滿意地走了,那女子站在樓梯頂,半側身看著他,手抱著相冊,風一吹來把他的黑髮和黑色輕紗禮服弄作飄逸,看出身材,是個絕世美女,這裡你可以從古籍找到一些形容詞了"簾捲西風,人比黃花瘦",還有天空那飄渺柔軟的旋律,你是知道的。影片結束,高興莫名,有外國人知道要從哪裡找現代中國的美感了。那絕對不在章子怡的身材或是成龍的搞笑武打演出裡面。更不是侷限在古裝劇裡面,它冷冷的,但依舊保有了層層累積後的尊嚴,它可能偏向厭世,它寧可潛藏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不願意拿出來表演,他絕對絕對的怕被嫌做作,自己固執就好了。而也在那種風格之下也才能夠看到累積之後的負面,相當多的負面,譬如說這短片裡導演能夠創造那麼多的不協調,想要你把自己改名換姓,把片子快轉...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